饥饿笼罩苏丹法希尔
7月9日,妇女和儿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法希尔一处流离失所者营地做饭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猛 报道员 法耶兹·扎基(发自开罗)
编辑/胡艳芬
法希尔是苏丹冲突的一个主战场,也是苏丹武装部队在达尔富尔地区5个州控制的唯一首府,其归属直接影响北达尔富尔州乃至该国西部局势走向。
自去年5月以来,这里炮击、空袭不断,医疗、民用设施被毁,超150万民众难以摆脱流离失所、饥饿乃至死亡威胁。根据耶鲁大学8月初发布的报告,法希尔已被武装人员完全包围,城外主要道路均设有检查站,城内墓地近3个月急剧扩张。
饥饿和死亡的阴霾正持续笼罩着法希尔。
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
8月的苏丹西部,又湿又热,太阳像是火盆扣在头顶,最高温度超过48℃。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一处市场,《环球》杂志记者看到,多数店铺挂着锈迹斑斑的锁,少数敞着门的,货架上也空空荡荡,积满灰尘。有人攥着空塑料袋,面带痛苦,在市场一步一拖,盼着能寻点吃的,带回家给孩子。
“我每天都来这里,希望能淘到便宜货,却总是空手而归。”烈日下,50岁的亚当·伊沙克在冷清的市场徘徊,目光黯淡,脚步沉重。“一年前我还买得起蔬菜或小米,现在一公斤高粱要卖23美元,连椰枣都成了奢侈品。”伊沙克叹着气,声音发涩,一身旧长袍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瘦削的脊背上。
伊沙克的4个孩子都已到学龄,却全部辍学在家。提起这些,他既无奈又心疼:“孩子们连吃顿饱饭都成奢望,哪还有力气去读书?”伊沙克说,小女儿从前总抱着书本追在他身后问字,可现在饿到只能蜷在床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7月9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法希尔,一名女子抱着营养不良的儿童
穿过市场,路过一处茅草房,42岁的哈迪贾·奥马尔抱着孩子倚在墙边。当时正值午饭时间,茅草房里不见半点烟火气。“围城之前,生活已经很难熬,但多少有点吃的”,哈迪贾丝毫没有起身做饭的迹象,“现在食品、日用品都少得可怜,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哈迪贾怀中的孩子面容憔悴,连哼唧都显得有气无力。“饥饿早成了日常,可这次,不知我们还能撑多久,似乎没人关心这里发生了什么”。她低头蹭了蹭孩子的额头,声音有些颤抖。
2024年8月,联合国就已宣告法希尔附近的扎姆难民营发生饥荒并日益蔓延。而持续16个月的围攻又几乎完全切断了人道主义通道——城内民众难出来,援助物资进不去。法希尔食品药品严重短缺,基本商品的价格几乎是苏丹其他地区的5倍,不少人靠动物饲料维生。
联合国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北达尔富尔州有4万多名儿童因严重急性营养不良接受治疗,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法希尔5岁以下儿童近40%患急性营养不良,其中11%为严重急性营养不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东非和南部非洲区域主任埃里克·佩尔迪松8月警告,“法希尔每个人都在为生存挣扎”,若无及时而持续的援助,将有人丧生。
在法希尔最大的慈善厨房外,每天队伍排成长龙。领餐的妇女和儿童明显营养不良,多有腹部肿胀、眼窝凹陷等症状。“半年前还能供应两餐,如今只剩一餐了”,厨房负责人之一马吉迪·优素福说,“从前三人分一份,现在得七人共享。”
而法希尔市中心奥拉德里夫社区卫生中心内,7岁的亚辛躺在简易病床上,肋骨清晰可见,脸颊干瘪。母亲攥着他的手,声音哑得像蒙了沙尘:“两个月来,他只吃饲料,肠胃都吃坏了。”
一旁的医生眉头紧锁,语气满是无奈:“每天都有因吃不适宜的东西得胃溃疡、出血性腹泻的人,可饥饿逼得人没办法。”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以前每周治10个孩子,现在每天几十个,我们只剩下少量盐和维生素,他们最急需的,是能填饱肚子的食物。”
小木车与露天灶台
每天清晨,天刚泛起鱼肚白,诺拉·阿卜杜勒·拉赫曼就早早出门,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小木车行走在法希尔南部的社区,车上装着高粱粉、食用油等物资,那是数十户家庭的“活命粮”。
记者遇见诺拉时,她身着一袭大地色衣裙,手里提着半袋高粱粉和一小瓶油,正在一处半塌的破屋前敲门。门嘎吱一声被打开,乌姆·纳迪尔的脸从后面探出来,眼窝陷得像两口枯井。当诺拉递过东西,5个瘦弱的孩子从屋里涌出来,小的那个还没桌子高,两眼直勾勾盯着那些食品。
这是2024 年12月11日在苏丹西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的扎姆扎姆难民营拍摄的遭炮击的房屋
35岁的诺拉本是一名教师,但学校因战争被迫关闭。现在,她成了“救济员”,以小木车为“流动教室”,一本磨破角的泛黄笔记本当“课本”,而“学生”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学校关门那天,邻居敲门问有没有药给发烧的孩子。”诺拉指尖划过笔记本上一行歪斜的字,“我忽然想,这本子不该只记知识。”起初她靠境况稍好的邻居捐赠,后来竟慢慢发展成了一个“慈善组织”。
记者注意到,每送完一户,诺拉总会拿出笔记本,匆匆记下几笔。半天过去,小木车越来越空,本子上却添了新痕:哈迪娅家的油瓶已见底;萨利姆大叔的伤口化脓,急需消炎药……
诺拉说,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害怕、疲惫,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做,“大家彼此帮扶,才能对抗饥饿”。谈及梦想,诺拉告诉记者,她想回到教室,“看孩子们先吃饱再学习,让‘围困’这个词,只出现在历史书里”。
2023年4月,苏丹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持续两年多的武装冲突已造成将近3万人丧生、超过1200万人流离失所,246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联合国对此早已敲响警钟:苏丹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流离失所危机与饥饿危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和援助。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今年1月预计,2025年苏丹将有304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约占该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比2024年增加56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联合国呼吁提供42亿美元以援助苏丹约2100万最脆弱人群,但迄今仅筹集到23%的资金。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驻苏丹办事处副主任埃德莫尔·通德拉纳说,42亿美元看似很多,但考虑到急需援助的人数,不过是杯水车薪。如果进行细分,“每人每天仅有0.5美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苏丹代表谢尔登·耶特8月说,“这是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因美国等削减对外援助,联合国机构在苏丹的援助规模不增反减。
联合国机构多次呼吁冲突双方停止敌对行动,为人道援助提供便利,同时希望国际社会全力资助,确保即食治疗性食品和医疗用品供应稳定,但收效甚微。在饥饿无援的日子里,法希尔居民选择彼此帮扶,共渡难关。
在法希尔,像诺拉一样的人还有许多。不少家庭自发在门口搭起露天灶台,这些没有像样锅具、更做不出什么美食的“社区厨房”,反倒成了当地居民苦难中温暖的代名词。
卡拉尼克社区的扎伊娜卜·伊沙克便是其中之一,她的锅就支在几块石头上。每天下午,扎伊娜卜总会煮上一锅粥,没有菜,也没有肉,锅边围着七八个孩子,像雏鸟似的等着喂食。“我家食材也不多,”她说,“但听到邻居家孩子被饿哭,我怎能忍心关起门?一碗粥,或许就能救个人呢。”
“我们土地贫瘠,但愿鼎力相助”
困于城中者缺医少食,但设法逃出的人也难逃苦难。
今年4月以来,法希尔及其周边冲突加剧。短短数月,近38万流离失所者涌入法希尔以西约70公里处的塔维拉,让这座鲜为人知的小镇陷入全面人道灾难:仅10%的人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多数家庭每天只吃一顿残羹剩饭,超过22.3万人露天排便,霍乱等疫情大规模扩散……人道组织虽已加紧行动,却仍难满足当地40%的紧急需求。
38岁的哈娃·艾哈迈德领着孩子,徒步四天四夜才到塔维拉。在靠近镇中心的空地上,记者看见她们母子三人依偎在树下,几只破旧瓶罐散落在一旁。“能活着到这里就是奇迹”,哈娃声音沙哑,沉默片刻又说:“5个月前,炮弹带走了我丈夫,孩子还病着……若没有塔维拉人帮衬,我真不知怎么撑下去。”
塔维拉本就资源匮乏,记者目之所及多是破帐篷和零星树木。当地居民非但未因平静生活被打破而怨怼,反倒主动伸出援手。正如塔维拉镇社区领袖阿里·伊斯梅尔对记者所说:“我们土地贫瘠,但愿鼎力相助,不让家门口的任何人痛苦、挨饿”。
“我们情愿每天省下一点,哪怕是一张大饼、一把高粱粉,凑成这张‘公共餐桌’,能帮一个是一个。”协助分发食物的塔维拉原住民阿卜杜勒·贾利勒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至于缺水,他相信,大伙一起多打几口井,应该就能迈过这个坎。
“塔维拉人心胸宽广,胜过浩瀚的沙漠。他们没有任何保留,甚至给了我们农田和种子。”不远处一片“巴掌大”的土地上,流离失所的法蒂玛·亚当正弯腰割杂草。她眼里闪着光:“等下过雨,种上高粱、小米和蔬菜,很快就能有收成了。”
让记者眼角发酸的,还有流离失所儿童哈立德·阿卜杜拉的“学校”。那是几棵树投下的一片阴凉地,孩子们坐在地上用芦苇笔蘸墨水写写画画。“没有铃声,没有校服,甚至没有书本,”哈立德的眼睛却亮着,“志愿者叔叔教的课,让我重新尝到了‘教室’的味道。”
在北达尔富尔州这个被“遗忘的角落”,记者不止一次听到:“比起怜悯,我们更渴望和平与安稳的生活。战争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却夺不走我们的人性。”
身处安全无着、粮食紧缺、医疗匮乏的困境中,北达尔富尔州民众最大的向往仍是公正与和平。他们坚信,唯有结束冲突,才能恢复稳定、重建家园——人道援助虽至关重要,可枪炮不歇,生活便难重焕生机。